先說結論,我個人很推「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?」這本書,特別是語言教學者看了應該會很有感、很有收穫。
「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?一共有18個章節,如果要認真討論,每一個章節都能再延伸出一大段內容,只是其中的第15章讓我特別想分享,因為它提及的時間和空間的關聯,有不少是我過去沒意識到的,很值得留下文字紀錄XD
第一點︰概念隱喻理論。
「概念隱喻理論」指的是將抽象的概念(時間)對應到具體的範疇(空間),像是時間詞「上個月」就借用了空間「上」的概念,又或是句子「現在離十月不遠了」也利用了空間「(距)離」來描述時間;而其隱喻又可根據移動的主體分成「我動」和「時動」。
舉例來說,「過去就過去了,我們要向前看。」屬於我動隱喻,時間的位置是固定的,自我才是移動的主體,因此,「過去」的位置在我們後面,「未來」則在前面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前看;「夏天到了,可是暑假還沒到。」則是時動隱喻,自我的位置是固定的,時間才是移動的主體,因此,「夏天」先移動到我們面前,但「暑假」還沒到我們面前。
第二點︰什麼決定了時間的方向性?
如果要你畫一條時間軸,或是排列有時間性(數字)的東西,你下意識會怎麼畫/排列呢?我想「左到右」和「上到下」會是前兩名,而根據「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?」提出的解釋是文字書寫習慣影響了我們,如果換成阿拉伯語母語者,可能就是「右到左」為大宗了。
然而,除了文字書寫習慣,也有依循太陽的「東到西」畫/排法,但不論是文字書寫習慣或是太陽東昇西落,都可呼應「概念隱喻理論」(將抽象的概念對應到具體的範疇),不是嗎?
以上的內容只是「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?」的一小部分,有興趣的人,務必須找書來看喔!
--- END ----
延伸閱讀︰
對我的文章感興趣、想掌握最新狀態的你或妳,歡迎到我的臉書粉絲專頁(for華語教學)-「後菜鳥」華語教師Fighting按讚或追蹤吧!感謝!
如果您有志成為一位「華語教師」,且想進一步了解其中的眉眉角角,歡迎到【預約制・諮詢服務】申請我的諮詢服務唷!
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,歡迎小額贊助,請我喝飲料喔~
留言列表